十月十一月桂鱼会发生什么病?应该如何预防?

2022-08-30 01:59:46 文章来源 :网络 围观 : 评论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作为一个三农领域创作者,在这里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桂鱼的疾病防治

  1、严格清塘消毒

  由于池塘主养鳜鱼(桂花鱼)首先是要培育一池家鱼苗作刚放养的鳜鱼种的适口饲料。所以,养鳜鱼的清塘消毒实际上是采取鱼苗培育的清塘消毒方法。最好在冬季把池塘排干水,让太阳曝晒池底,并将池底整平,挖去过多淤泥,修好池堤和进、排水口,堵塞漏洞,清除杂物,经曝晒10~15天后,使土壤疏松,即可用药物清塘。清塘药物有生石灰、漂白粉等。单独使用时,每亩池塘(1米水深)用生石灰 125~200公斤,或漂白粉13.5公斤。使用生石灰最好是干池清塘,即池中水深6—10厘米时,将生石灰分放入池中小潭中让其吸水溶化,不待冷却即向四周泼洒,用量减半。如果水深超过1米,则按比例增加。特别推荐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混合清塘,平均水探1米时,每亩用量为漂白粉6.5公斤、生石灰80— 100公斤。

  2、保持水质清新

  镢鱼喜欢清新水质,不耐低氧。因此,在养殖镢鱼过程中,一定要保持水质清新,使鳜鱼生活于适宜的环境条件中,避免出现缺氧浮头现象。

  (1)、选择条件适宜的池塘,要求养鳜鱼的池塘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质良好,溶氧丰富,有一个良好的水体环境让鳜鱼栖息,健康生长。

  (2)、定期施用生石灰调节水质:每月每亩用生石灰10—20公斤,用水化开后全池泼洒,既调节水质,又杀死水中一些致病细菌。当池水透明度小于30厘米,PH值小于6.5时也要全池泼洒一次生石灰。

  (3)、经常往池塘注换新水:在池塘中放养镢鱼种前一定要将原来培育饲料鱼苗的池水排去一半,经换新水后,才放养镢鱼苗。在养殖过程中视水质情况经常注换新水,一般在夏秋季节,鳜鱼摄食较多,每2~3天注换新水一次,冬春季7~10天注换新水一次,每次换水量为池水的10%~20%。

  (4)、配备增氧机: 每口鱼塘都要安装增氧机,实行机械增氧,以防注换水不足时发生缺氧。面积5亩以内的池塘安装一台,超过5亩的按每5亩一台增氧机来配备。每天晚早开机增氧6~8小时。在台风前夕或雷雨天气,增氧时间延长到8~12小时。

  严格清塘消毒

  由于池塘主养鳜鱼(桂花鱼)首先是要培育一池家鱼苗作刚放养的鳜鱼种的适口饲料。所以,养鳜鱼的清塘消毒实际上是采取鱼苗培育的清塘消毒方法。最好在冬季把池塘排干水,让太阳曝晒池底,并将池底整平,挖去过多淤泥,修好池堤和进、排水口,堵塞漏洞,清除杂物,经曝晒10~15天后,使土壤疏松,即可用药物清塘。清塘药物有生石灰、漂白粉等。单独使用时,每亩池塘(1米水深)用生石灰 125~200公斤,或漂白粉13.5公斤。使用生石灰最好是干池清塘,即池中水深6—10厘米时,将生石灰分放入池中小潭中让其吸水溶化,不待冷却即向四周泼洒,用量减半。如果水深超过1米,则按比例增加。特别推荐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混合清塘,平均水探1米时,每亩用量为漂白粉6.5公斤、生石灰80— 100公斤。

  保持水质清新

  镢鱼喜欢清新水质,不耐低氧。因此,在养殖镢鱼过程中,一定要保持水质清新,使鳜鱼生活于适宜的环境条件中,避免出现缺氧浮头现象。

  (1)、选择条件适宜的池塘,要求养鳜鱼的池塘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质良好,溶氧丰富,有一个良好的水体环境让鳜鱼栖息,健康生长。

  (2)、定期施用生石灰调节水质:每月每亩用生石灰10—20公斤,用水化开后全池泼洒,既调节水质,又杀死水中一些致病细菌。当池水透明度小于30厘米,PH值小于6.5时也要全池泼洒一次生石灰。

  (3)、经常往池塘注换新水:在池塘中放养镢鱼种前一定要将原来培育饲料鱼苗的池水排去一半,经换新水后,才放养镢鱼苗。在养殖过程中视水质情况经常注换新水,一般在夏秋季节,鳜鱼摄食较多,每2~3天注换新水一次,冬春季7~10天注换新水一次,每次换水量为池水的10%~20%。

  (4)、配备增氧机: 每口鱼塘都要安装增氧机,实行机械增氧,以防注换水不足时发生缺氧。面积5亩以内的池塘安装一台,超过5亩的按每5亩一台增氧机来配备。每天晚早开机增氧6~8小时。在台风前夕或雷雨天气,增氧时间延长到8~12小时。

  病害防治是饲养桂花鱼的关键技术之一。桂花鱼属于抗病力弱、抗逆性差的鱼类,加上经过多年饲养之后,病原逐年积聚,病害在区域间互相传染,病害通过水源和饲料鱼为主要传播渠道,特别是后者,导致病害逐年多发。可以说桂花鱼饲养最辣手和关键和问题是病害的防治问题。防治鱼病应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及早诊断及早治疗。“防”不单纯是药物预防,而是综合预防,从清塘消毒、种苗采购、饲料鱼的药物浸浴消毒、投喂、到水质管理及定期药物预防等综合措施方能有效。“养鱼先养水”是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饱含深刻的科学道理。药物预防主要的预防细菌性和病毒的发生。因此,使用药物主要是杀菌消毒药物。5~10月份水温高气候多变,是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的季节,因而也是主要发病季节。在这期间宜半月至一月使用二氧化氯(康丰Ⅲ型二氧化氯,0.5瓶/亩.米,全池泼洒),或者二氯海因、溴氯海因(150~200g/亩·米)、或者聚维酮碘(130~200g/亩·米)等。桂花鱼游上水面、滞食或停食是发病的征兆,应及早诊断和治疗,对症下药。不可拖延,也不能胡乱施药和滥用药物。

  桂花鱼牙虫病防治技术

  桂花鱼在珠三角一带养殖面积大,历史长,但是,其病害种类也越来越多,防治难度加大。近年来,在桂花鱼养殖过程中,经常出现桂花鱼食欲较差,没有看到早晚追赶饵料鱼的现象,或根本没有开口吃饵料鱼,鱼体生长缓慢。同时还不时可以看到被桂花鱼咬伤或咬死的饵料鱼漂浮在池塘边。在养殖的中后期较常出现这种情况。

  本以为是水质问题,后用配套仪器对池塘水质化验,结果得出塘水的氨氮、亚硝酸和pH值均没有明显异常,水色正常,并且,没有发现有桂花鱼死亡或游塘的现象。很多有经验的养殖户也百思不得其解,又找不到病鱼检测,无从入手解决问题。

  用小网捕捞池塘的桂花鱼上来检测,肉眼观察,没有发现大型寄生虫和体表病灶,但口腔上下牙齿发红,有的仅上齿发红。对发红牙齿、鳃丝等器官进行解剖和显微镜检测,发现内脏器官正常,空胃,鳃丝正常,但在红色牙齿的玻璃压片上经过镜检发现大量虫体(主要是累枝虫和聚缩虫等固着类纤毛虫),群体生长,在鱼口周围呈收缩运动,数量非常多。而且,捕捞上来的桂花鱼大多都有牙齿发红的现象。由此,可以推断桂花鱼食欲差、生长慢的根本原因:牙齿有大量牙虫寄生,从而引起捕食饵料鱼时牙齿疼痛而无法咬住并吞食饵料鱼。

  此病危害不太大,死亡率也较低,但影响桂花鱼生长速度。长期下去将会影响鱼体的商品规格,导致经济效益差。

  累枝虫和聚缩虫属于固着类纤毛虫。呈群体生长,有尾柄,根部伸入鱼体牙齿组织内吸收营养,从而引起炎症,牙齿发红。但鱼体外表没有明显症状。该病治疗难度虽不大,但很容易复发。

  预防措施:

  彻底清塘。干塘后用生石灰每亩75~150公斤清塘,视池塘肥瘦程度适当调整生石灰的用量。有条件的最好把塘底晒到龟裂,以杀死虫体的孢囊。

  保持养殖水体清爽。在中后期经常换水,少量多次。使有机物含量不超负荷,因为累枝虫和聚缩虫在有机物含量高的水体中生长适合,繁殖速度较快。

  定时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络合铜或硫酸锌等全池泼洒,杀灭虫体。

  治疗措施:

  在桂花鱼养殖中后期一般较少使用硫酸铜,因为,硫酸铜毒性大,安全浓度窄,使用较危险。

  可以使用络合铜(如灭虫灵)或硫酸锌(如纤虫净)等含相同成分的产品,于晴天上午全池泼洒,并开动增氧机使药物均匀。

  也可以使用高锰酸钾全池泼洒,浓度为3~5ppm。

  一般泼洒药物后一到两天桂花鱼慢慢恢复食欲。捕捞塘中牙齿发红的桂花鱼解剖,压片镜检发红牙齿,虫体基本死亡。但群体柄部容易再长出新虫体,所以,过三到五天后再泼洒一次,以彻底杀灭虫体。

  1、水体消毒,做到定期计划消毒。每个月施放水体消毒剂3-4次,不要乱用药,用药过多会引起药物反应,严重者会引起药物中毒。月前水体消毒药常用的大多数为含氯消毒剂,市售约有50多个品种,实为如下几种:

  1)?三氯异氰脲酸:氯容易释出,作用较快。

  2)?二氯异氰脲酸钠:性能稳定,水中溶解度好,且作用较持久。

  3)?二氧化氯:近年来也较普遍使用的一种消毒剂,作用也较快,而且可增加水中的氧。

  4) 益康露,是中山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新近研制成功,主要作用于细菌、病毒的蛋白质,且有净化水质作用。

  5) 其他:一些有机碘制剂也可用于水体消毒。

  2、净化饲料鱼(鱼仔)体内病原体。桂花鱼病的传染途径虽尚在研究中,但其中一部分传播途径是由鱼仔传染,因为有些农户是用猪屎、鸭屎作为饲料喂鱼仔的。因此,鱼的体内含有大量沙门氏杆菌,大肠杆菌及其他有害的微生物,这些都成为传染来源,为切断病原体的传播,必须在鱼仔饲料中加入抗菌、抗病药物,以净化鱼仔体内的病原体,并可根据药物动力学原理,药物投喂鱼仔后4-6小时内,喂给桂花鱼,把药物的有效成份传递给桂花鱼,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3、提高鱼仔的质量,通过鱼仔饲料,加入多种维生素、抗应激因子,以及营养性添加剂,而进一步提高桂花鱼的抗病力。

十月十一月桂鱼会发生什么病?应该如何预防?

十月十一月桂鱼会发生什么病?应该如何预防?

十月十一月桂鱼会发生什么病?应该如何预防?

  

十月十一月桂鱼会发生什么病?应该如何预防?

  

十月十一月桂鱼会发生什么病?应该如何预防?

  

十月十一月桂鱼会发生什么病?应该如何预防?

  

十月十一月桂鱼会发生什么病?应该如何预防?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