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产养殖中,循环水养殖过程中会有什么误区?

2022-12-08 05:55:22 文章来源 :网络 围观 : 评论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在水产养殖中,循环水养殖过程中会有什么误区?

  

在水产养殖中,循环水养殖过程中会有什么误区?

  误区一:消毒却越勤快越好

  定期消毒是预防疾病的有效措施之一,但并不是消毒周期越短、药效越大越好。过量消毒会不断杀灭水中的微生物,其中包括有益微生物,很容易导致水体缺氧进而致使水产动物死亡,如果不注意调节水质就会造成池养水域微生态环境失衡。

  因此,在养殖过程中要根据水质和鱼体情况确定消毒时间,而且在消毒后要及时调节水质,少量施肥或使用微生态制剂,使水体的微生态环境得到恢复,为鱼类生长提供一个良好的水域环境。

  误区二:蛋白质含量高饲料质量也高

  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是衡量饲料营养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但并不是蛋白质含量越高饲料质量越高。

  鱼虾类从本质上讲,不是需要蛋白质而是需要氨基酸。但动物不能从简单的无机物合成氨基酸,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从摄取动植物饵料中获得氨基酸。因此,鱼虾食用饲料不仅要注意蛋白质的数量,更要注意其质量。不同食性的鱼类,其饲料蛋白营养有一定的标准。过高的蛋白质含量鱼类代谢不了,便会向水体中排泄更多的有机废物,既增加了成本,又造成了对水环境的破坏。

  误区三:水体透明度越大越好

  在精养池塘中要求水质清新,但不是透明度越大越好。水体透明度是水体肥瘦的一种表现。透明度越大,说明水体越瘦,水中浮游植物越少,光合作用也越弱,池塘中溶氧含量的绝大部分来自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透明度大时,光合作用的产氧量就会减少,会经常出现缺氧或低氧状态,影响生产力。

  一般养殖池塘的透明度在20~40厘米,超过40厘米时就要适当施加肥料,使水体有一定量的浮游植物,以维持光合作用增氧的强度。、

  误区四:苗种投放密度越大越好

  一般来讲,鱼种密养是提高池塘产量的措施之一,但放养密度不是越大越好。池塘养殖各种模式的水体容纳量有一个合理的范围,超出这个范围就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如果密度过大,产量虽可能提高,但养成的鱼体规格相对较小,从经济效益角度考虑,反而不合算;密度的加大,势必提高投饵量,升高饵料系数;过多的排泄物又会使池塘的水质恶化,引起缺氧和鱼病暴发。

  在养殖过程中,若鱼类生长良好,浮头较少,饵料系数低于一般水平,则证明放养密度合理;如果鱼类生长较差,经常出现浮头,而且出塘规格小,饵料系数高,则证明放密度过大,应适当减小密度。

  重视水环境的日常管理、及时改良水质和底质、保证池塘溶氧充足、保持水体和藻相的稳定、合理投喂饲料,给水产动物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养殖效益。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