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稻田养泥鳅,不改变田的现状和用途,如何挖沟?

2022-07-24 01:32:27 文章来源 :网络 围观 : 评论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感谢邀请回答问题,我是二少说农村,农村人说农村事!

  稻田养殖泥鳅,不改变田的现状,如何挖沟?从问题上看让人一下有点儿懵,既然不改变现状,那为何还要在田里挖沟呢?

  稻田种养结合养泥鳅的确是一个好项目,泥鳅在农村的稻田、池塘、水沟、几乎都有分布,一般喜欢生活于肥沃的淤泥里,营养价值很高,对环境适应能力很强,有“水中人参”的称号。

  稻田养泥鳅其实可以不挖沟,泥鳅喜欢淤泥,咱可以直接从田坎入手:延田坎挖基脚、直到底下硬泥土处,然后靠田坎铺一层地砖或者火砖,回填泥土。此法主要是防止泥鳅、黄鳝在田坎边上打洞漏水,更可以防止它们逃跑。这样一来就不需要再在田里挖沟了,不会改变稻田现状。

  稻田养殖泥鳅,主要注意防逃、防鸟工作。稻田里面养殖了泥鳅后水稻既不会上化肥更不能打农药,自然会减产,但是产出的谷子却很绿色很有机,还增加了泥鳅的收益,其实算下来比单一种植水稻效益好很多,只是前期改进田坎投入相对大了些。还有一个大问题存在“你如何收获泥鳅”它们一般都是生活在泥里面,这是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

  如果确实需要挖沟的话,可以沿着田坎四周做防逃工作的同时加带挖水沟,不需要挖太多(延田坎绕一圈就好),也不需要挖太深(半米左右、宽度一米左右就合适)。

  稻田养泥鳅主要就是挖沟,围沟在原来基础上向下挖50公分,沟宽1米,稻田中间浅沟不变,田埂比中间稻田高50公分,田埂宽一米,做好防逃措施,进水口和排水口都要用钢丝密网挡住,注意防鸟,老鼠,蛇等等水产天敌,养一季时间无所谓,养两季的话,中间稻田围个20公分的埂,三月份放苗,七月份排水,把稻田中间排水那两面的埂挖掉让泥鳅去沟里面,把泥鳅捞起来,小的留种,大的卖掉,然后就可以放水放苗继续养第二季,十一十二月份捕捞起来

  据小编了解,在民间什么奇葩的事情都可能发生,在很多人的眼中,都觉得农民是靠天吃饭,最看重的就是农作物,而且万物都离不开水,这些农作物也是如此。

  特别是南方水稻,稻田里是最不能缺水的,可是却发现一个比较新奇的事情,农民在种植水稻的时候不施肥,反而在稻田里养泥鳅,这是怎么回事呢

  南方稻区广阔,利用稻田养泥鳅,既节约水面,又能获得粮食,经济效益显著,是高效农业良好的种养模式。

  因为稻田里有水,所以会给很多是微生物和水生物提供一定的生存条件,这些东西都包括鱼虾,泥鳅,黄鳝,田螺等,之前有很多农民也发现稻田里有很多的田螺泥鳅,也有很多小伙伴儿去稻田里捉,回来以后经过处理,做成一道美味的餐食,这种经历真的让人回味无穷。可是慢慢的会发现,当农田里使用过多的农药之后,这些生物开始渐渐的消失。

  知道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就意味着人们越来越重视饮食,对于农村的这些所谓的野味,自然受到人们的青睐。可是源于土地施肥,又使用各种农药,所以导致这些野味的数量越来越少,也更加的珍贵,在市面上价值也比较高,有很多机灵的人就看到了这里面的商机,于是决定养殖这些东西。

  有些农民就开始利用自己家的稻田地,在这里养殖这些泥鳅,毕竟在稻田里养殖出来的和在河里养出来的,价值和味道都不一样,到了市面以后卖的价格也比较高。还真有这样的农民,在自家的田地养殖了泥鳅,为了能够让这些泥鳅更好的存活,就没有在给稻田施肥。

  ⒈稻田选择

  养殖泥鳅的稻田以弱酸性、少泥沙,保水性好,降雨时不溢水的稻田为佳。稻田四周要高筑田埂.进排水口要设二道网,以防泥鳅逃逸。同时在田中或四角挖些集鱼坑,便于日后捕捞。

  ⒉放养与管理

  早稻或中稻插秧活蔸后放入苗种,一般每亩放养4~5万尾。放鳅前,也要追施有机肥料,以培养水中浮游动植物。为了获得泥鳅高产,应每口或隔日投喂一定的人工饵料。其饵料种类可以农副产品为主,搭配少量鱼粉、蚕蛹粉即可。后期可在集鱼坑多投喂一些饵料,利于集中捕捞。

  在饲养期间,要经常检查防逃设施,以防逃跑。养鳅稻田要尽量少施农药或不施。即使万一需要使用,也应分批下药,且喷头朝上,不要把药液喷到水面。另外,也不要使用除草剂。双季晚稻栽种时,最好采用免耕法,可避免机械损伤泥鳅。

  种水稻是不需要挖那么多沟的,不改变现状就不能挖沟,挖沟就改变了现状,看似有点抬杠,其实是你这问题有点那个[呲牙]。玩笑了别介意!其实挖沟要看情况,有利于泥鳅集中活动和人员投喂饵料,有利于提高泥鳅的生存空间,四周一道环形沟是必不可少的,中间隔4~5米一道沟,和外围环沟连通,不要忘记做好防逃措施

  不用挖沟也行撒 需要保持水量 只不过收稻的时候的穿水鞋

  

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稻田养泥鳅,不改变田的现状和用途,如何挖沟?

  

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稻田养泥鳅,不改变田的现状和用途,如何挖沟?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