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吃饭都有一个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毒药呢?

2023-01-31 23:27:31 文章来源 :网络 围观 : 评论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古代皇帝吃饭都有一个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毒药呢?

  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很多人认为尝膳太监是防止有人下毒。

  但其实这是没有意义的。

  因为以最常见的下毒药砒霜为例,溶于水以后是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

  也就是说,尝膳官就算吃到砒霜,他也不会有什么感觉,更不要说还有饭菜的味道遮掩了。

  另外,砒霜并不是氰化物,吃了很快就死。

  即便吃了很大剂量的砒霜,从吃下去到出现中毒症状,至少需要十几二十分钟时间。

  而如果皇帝吃饭,这么长的时间肯定该吃的都吃下去了,该中毒早就中毒了。

古代皇帝吃饭都有一个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毒药呢?

  至于以前的一种谣传,说是每个盘子里面都有银牌,可以检测出砒霜。

  这个银牌子确实是有,但根本不可能检测出砒霜。这是因为砒霜和银不会有化学反应,除非砒霜加工非常粗劣,里面还有大量杂质尤其是硫,才会导致银牌子变色。

  如果砒霜纯度较高,杂质少,银牌是不会变色的。

古代皇帝吃饭都有一个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毒药呢?

  其实,尝膳太监的人物,主要是尝一下菜的冷热和咸淡。

  他觉得不好的,直接就不会送到皇帝那里。

  当然,如果发现似乎有些变质或者火候没到的,也不会送到皇帝那里。

  其实,皇帝每天吃的饭,其中绝大部分是摆样子的,类似于自助餐厅里面很多不会有人冻的冷盘。

  而真正每天皇帝吃的,一般也就二三十个现做的菜。

  这些菜的材料都是皇家特供,在里面下毒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御厨通常是常年在皇家服役,让他们下毒基本也没有可能。唯一可能就是太监将菜端过去的时候,在碗里面下毒。但太监端菜不能是一个人活动,都要是一群人,下毒基本也没有机会。

古代皇帝吃饭都有一个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毒药呢?

  所以,即便有人要下毒害皇帝,不可能在这种吃饭中下手。

  慈禧毒杀光绪,主要是送了一碗药,里面应该就有砒霜。当然,慈禧其实毒杀光绪有无数方法,甚至派太监去硬灌下毒药也可以。

古代皇帝吃饭都有一个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毒药呢?

  慈安太后则是被暗算的。

  据《翁同龢日记》及《述庵秘录》记载,三月初九日晨,慈安还能够找见大臣,没什么问题,只是有些轻微发烧。

  然而,第二天早上慈安就病了“东太后感寒停饮,偶尔违和”,当然突然就死了。

  而慈安太后当时才45岁,身体一向还不错,反而慈禧当时刚刚大病一场。

  溥仪认为,慈安太后就是被慈禧暗算下毒害死的,方法可能是在点心里面下毒。

  当时慈安天后可能有些感冒,慈禧就送来她平时喜欢吃的点心。

  然而慈安太后早上突然晕倒,到中午就不行了,这就是一个中毒死亡的过程,需要几个小时时间。

  至于慈禧早就想除掉慈安这个绊脚石,因为慈安是正宫太后,地位在她之上。这个人的存在,对慈禧本来就是威胁。

古代皇帝吃饭都有一个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毒药呢?

  所以,敢于对皇帝下毒的人,肯定是皇宫里面的,掌握实权的人。这些人如果没有实权,即便毒死皇帝也没用,反而会被诛九族。

  而既然他们敢于下毒,就说明这些人其实已经掌握了大权。

  皇帝落在他们手里迟早是死,根本不需要在日常饭菜里面下毒。

  另外,大家也许不知道,从开始,所有饭菜的材料和作料,都必须经过化学检验,保证没有毒。

  这是苏联学习来的经验,用于保卫首长。

  如果用的是慢毒,不就能成功毒到皇帝了么?其实这个问题我也想过,如果下毒的人放的是慢性毒药,尝膳之人一时之间无法察觉会怎么样,但是仔细想想,了解了解古代的御膳制度,就会发现,其实这个方法行不通。

古代皇帝吃饭都有一个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毒药呢?

  在不少的古装剧里,经常会出现各种千奇百怪效果惊人的毒,什么含笑半步癫,颠笑逍遥散之类的,但这仅仅是现代人的想象而已,虽然中医药里能够使用的毒非常多,但是古人真正能够使用的毒,翻来覆去其实也就那么几种而已。

  《说文解字》:毒,厚也,害人之草,往往而生。

  早期的古人认知到的用于实际的毒主要来自于植物,比如乌头,在《魏书》之中就记载有匈奴人秋天收集乌头做成毒药,然后用于猎杀飞禽走兽。

古代皇帝吃饭都有一个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毒药呢?

  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一种更加著名的毒,也就是“鸩”。

  古籍中记载,鸩是一种鸟类,以毒蛇的头为食物,所以其全身都有剧毒,能够置人于死地,从春秋时期开始,“鸩毒”就已出现,据说用鸩鸟的羽毛泡酒,甚至仅用鸩鸟羽毛划过的酒水,一旦服下之后就会“入五脏,烂杀人”,很多的名人都因鸩酒而亡。

  不过,鸩实在是太毒,甚至传说被鸩鸟的羽毛碰到之后,皮肤就会发黑,据说只有用犀牛角才能够解除鸩毒。

  虽然鸩毒广泛见著于各种历史资料,但是从考古发掘与生物学界已知来看,并没有任何鸟类符合鸩鸟的特征,古人所说的“鸩”,其实只不过是砒霜而已,或者根本只是一种传说。

古代皇帝吃饭都有一个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毒药呢?

  而除了鸩,还有一种毒也很有名,那就是鹤顶红,不过古人所说的鹤顶红,其实也只是砒霜,并不是什么丹顶鹤头顶那块肉瘤,孔雀胆,则是西南地区的一种叫做“斑蝥”的有毒昆虫。

  此外,还有个大名鼎鼎的毒药,叫做“牵机药”,据说当年宋太宗赵光义,就是用此药害了南唐后主李煜,牵机药实际上叫做马钱子,也的确有致命的毒性,但并没有传说中那么厉害。

  自然界有毒的物质的确很多,但是在古代有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天然的毒物绝大多数都有异味,而且因为无法有效提纯,所以需要大量服用之后才能够产生明显的毒性,也因此,古人能够使用的毒,变来变去也就那么几种而已。

  因为仅有的这些种类的毒药,见效实在太快,想要达到神不知鬼不觉的效果,那是不可能的。

古代皇帝吃饭都有一个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毒药呢?

  电视剧里,皇帝吃饭之前有个太监专门尝膳,还有就是用银针银牌试毒,一旦银子发黑就表明食物有毒。

  虽然从如今的观点来看,用银针试毒其实并不能检测出所有的毒,但在古代,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古人能够使用的毒其实非常少,主要的也就是三氧化二砷,即砒霜,由于生产技术非常有限,当时的砒霜中往往都含有硫与硫化物,一旦与银接触,就会让银发黑,这是产生了硫化银,银针在古代确实有用。

  实际上,古代皇家用膳的各种防范措施,要比这更加严格。

古代皇帝吃饭都有一个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毒药呢?

  在古代,有很多被毒死的皇帝,但是大多数都集中在两宋之前,宋元明清四朝几乎没有,原因就在于宋朝开始,皇家对于膳食的管制更加严苛。

古代皇帝吃饭都有一个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毒药呢?

  古代,有不少皇帝是被人下毒所害,明确见著于史料记载的就有不下二十人,绝大多数集中在汉朝与南北朝时代,而这些被毒害的皇帝,都是在尝膳制度没有完善之前,而且下毒的人几乎都是权倾朝野之人,比如北周皇帝宇文毓,就是被权臣宇文护所毒害,这些人已经完全掌握了御厨与皇帝身边的人,要下毒轻而易举。

  不过宋朝之后,要想给皇帝下毒,实在是难比登天。

  主要的问题就在于,皇帝周围有重重防护,所有的饮食来源都要经过再三的查验,使得下毒者根本找不到什么机会。

  而且,古代没有那种天长日久服用才会见效的毒,即便是有,也很难进行操作,因为皇帝的一日三餐变换不同,下一次毒就非常困难了,何况每次都成功。

古代皇帝吃饭都有一个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毒药呢?

  溥仪曾在《我的前半生》中回忆说,他当皇帝后,从没吃过一口热菜,这里面就有试菜太监制度的影响,以及古代皇权的悲哀。

古代皇帝吃饭都有一个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毒药呢?

  其实,我们观看宫廷剧可以发现,几乎所有古代皇帝在吃饭之前,都会有一个小太监,先上前用筷子把餐桌上的饭菜每样挑一点放到碗里试吃。

  过一会儿,在确定小太监的身体没问题后,皇帝才会开始吃饭,这也是溥仪为什么说,他吃不到热菜的原因,因为经过试菜以及先前步骤的折腾,保温再好的菜也肯定凉了。

  那为什么要试菜啊?因为太监试菜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皇帝的饮食安全,可是正如问题中所说,万一是慢性毒药怎么办呢?

古代皇帝吃饭都有一个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毒药呢?

  其实,所谓的太监试菜制度并不全是为了试毒,因为皇宫里面是非常安全的,可以说凡是能接触到皇帝菜品的人,都是反复查过其底细,并被皇帝信任的。

  并且,在皇帝吃饭的整个过程中,还有着非常严格的管理监督标准,所以防止皇帝中毒的最好办法,并不是试毒,而是严格规范的监督管理模式。

  那皇宫里到底是怎么管理吃饭问题的呢?在这里我们以清朝为例,来具体说一说皇帝吃饭那些事,皇帝在古代属于九五至尊,所以他用的所有东西都要与寻常老百姓有区分。

古代皇帝吃饭都有一个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毒药呢?

  皇帝的饭不叫饭,而是叫“膳”,吃饭叫“进膳”,那么对应来看,上菜叫“传膳”,厨房也被专门称呼为“御膳房”,清朝皇帝一天吃两顿饭,每顿饭的时间并不完全固定。

  基本上皇帝忙完了,或者觉得饿了,就会吩咐太监“传膳”,命令传到御膳房后,很快就会有几十个小太监拿着各种食盒,排成一队长龙来到皇帝跟前。

  摆好膳桌后,就开始上菜,那一共有多少道菜呢?按照清朝时的惯例,皇帝每顿饭都有120道菜,除了这些菜外,主食、点心和果品等都是另算的。

古代皇帝吃饭都有一个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毒药呢?

  当然了这只是惯例,并不是所有皇帝都搞120道菜,比如道光时期,就觉得这些菜太多了,为了节约他改为每顿64道菜,到了咸丰年间,财政进一步缩紧,又减到32道菜。

  等咸丰死了,辛酉政变后,慈安和慈禧共同垂帘听政时,慈安又把菜减到了24道,可以说经过这么减下来,整体还是非常不错的。

  但是,等慈安死后,慈禧独掌大权,就开始摆起了谱,不但恢复了120道菜的祖制,据说后来甚至发展到每顿饭要200多道菜,由此可见慈禧的奢华生活。

古代皇帝吃饭都有一个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毒药呢?

  那这么多道菜,不会出现下毒的问题吗?其实恰恰是因为菜多,才使得通过饭菜下毒的可能性降得非常低。

  皇帝的饮食管理是非常严格的,可以说从食材的选择,到端上餐桌的整个过程,都处于严密的监控管理之中。

  比如,每一道菜从最初的选材,到择菜、备菜过程中,都有专人负责,并会被一一记录清楚,到炒菜这个至关重要的过程时,也同样有专人备案记录。

古代皇帝吃饭都有一个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毒药呢?

  同时,每一道菜,在烹饪过程中,至少有三名御厨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在传膳过程中,也是一个太监负责一道菜,并且装到食盒里后,在呈给皇帝前,绝对不允许中途打开,这个过程也有人专门监督记录。

  菜摆到皇帝跟前后,首先会有专人用银针试毒,然后就是试菜太监上场,这个过程都忙完了,皇帝才开始用膳。

  用膳过程中,由于菜品特别多,所以皇帝并不会都吃,而是有选择性地吃某几样菜,并且皇宫中还有一个讲究就是“吃菜不过三匙”。

古代皇帝吃饭都有一个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毒药呢?

  也就是一道菜无论多好吃,皇帝也不能表现出来,最多吃三口,随后就会被撤下,这个规矩是连皇帝也不能轻易改变的。

  那说完了这个过程,大家就可以想象,如果有人想要投毒有多难,因为这种严格的管理,就算有某一个人疏忽了或者成为叛徒了,但也最多只能是他负责的那道菜投毒。

  而皇帝每顿饭的菜特别多,谁也算不好皇帝会吃哪道菜,至于影视剧中演的,皇帝皇后夸厨子做饭好吃的故事,大多数都是杜撰的。

古代皇帝吃饭都有一个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毒药呢?

  因为皇帝根本不知道哪道菜是谁做的,并且为了安全起见,也不会让任何人知道他喜欢吃什么,比如据慈禧身边的人回忆,他跟了慈禧四十多年,都不知道慈禧喜欢吃什么。

  所以说投毒成功,以及被皇帝吃下的概率非常低,那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也未必一定会引发皇帝中毒,因为皇帝最多吃三口,加上还是慢性毒药,很难真的引发后续的毒发身亡。

  而所谓的慢性毒药,最好是日积月累,每天都给皇帝吃点,可是按照上面皇帝饮食管理流程,根本做不到,所以说概率极低。

古代皇帝吃饭都有一个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毒药呢?

  太监试菜的真正目的,不只是为了试毒,更是为了先替皇帝尝尝咸淡,看看那些菜到底怎样,适不适合皇帝吃,如果不适合就不呈给皇帝享用了。

  那为什么说有的菜有可能不适合皇帝吃呢?因为有些菜是各地进贡过来的,而古代交通不发达,在进贡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食材是否能够保存完好,或者说有些食材的属性,以及烹饪技巧,是否适合皇帝,都需要试菜太监来先行判断。

古代皇帝吃饭都有一个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毒药呢?

  综上所述,古代皇帝被慢性毒药毒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除非是他的权力已经被架空,才有可能出现被投毒的现象。

  比如,死在慈禧前一天的光绪皇帝,人们后来在检测光绪皇帝身体时,发现他身体里含有大量砒霜成分,这也间接证明是慈禧害死了他。

古代皇帝吃饭都有一个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毒药呢?

  首先古代的毒药是很有限的,翻来覆去就那几样,搞不出来今天的氰化物剧毒产品。

  另外影视剧里面的很多画面事实上不太经得起推敲,例如皇帝用膳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像明清皇帝每顿饭都要有上百道菜,太监会一道一道的试吃,吃过且试过后才可以端过去。

  现在开始考虑题主的问题,如果是银针试不出来的,或者药效发挥比较慢的呢?

  这个问题其实没有根本的解决办法,但是紫禁城的安全防范问题做的很好,负责皇帝安全的内廷人员想出一个主意来。即皇上在每顿上百道菜肴中,每盘菜都要很快的经过。皇帝本人一般对一些菜肴感兴趣的话,夹一筷子就立即端下去。如果皇帝夹了第二筷子,那对不起,这道菜很有可能皇上很长时间都会看不见了。如果皇上表示对这道菜非常感兴趣,又夹了一筷子,那对不起,这道菜很有可能就会消失在以后的菜谱里了!

  这样有两个好处,一是不会有人知道皇帝的喜好是什么,以免居心叵测之人进行专项投毒。第二就是不可能每盘菜都被下毒了,要这样的话皇帝也就不要干了,紫禁城的都这样了帝国也基本失控了!而控制皇帝的食物数量,可以有效遏制中毒的效果和严重程度。

  当然这项规矩在紫禁城执行的还不错,但是在紫禁城之外搞得不好,比如大清皇帝经常喜欢去的圆明园和承德避暑山庄等地。

  在古代,想毒死一个正儿八经的实权皇帝,难度系数很大。

  为啥?因为多的是人当替死鬼,给皇帝筑起一道道试毒防线。

  影视剧里常见的那个在皇帝用膳前,每道菜都要尝上一口,用生命来试毒的“尝膳太监”,只是摆在明面上的最终端一环。

古代皇帝吃饭都有一个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毒药呢?

  我们先来圈定一下,如果给皇帝下毒,古人有哪些见血封喉的配方可以选择。

  古代的毒药,一般分为化学毒药和生物毒药。

  化学毒药,出镜率最高的当属“砒霜”和“慢药”,这两款传统毒药《水浒》里都有出现。

  武大郎就是潘金莲用砒霜给毒死的。发作起来很快,喝下去肚子剧痛,整个人不断打滚,王婆和潘金莲用被子捂住武大郎的头,一分钟不到就蹬腿。打开一看,七窍流血,死得很难看。

  死在慢药下的,可就多了,卢俊义、宋江、花荣、李逵,不仅毒一个死一个,还有延迟发作的功效,给下毒者制造了狡辩的借口。

  根据卢俊义“坠了腰子”的中毒症状,慢药应当就是重金属水银。

  水银的获取,在古代很方便。早在秦朝,就有了开掘丹砂矿大规模提炼水银的技术,产地就在四川南部。秦始皇的地宫中就有巨量水银制成的“江河大海”,现代考古勘探得出的数据,已经证明了司马迁对秦陵地宫的记载。

古代皇帝吃饭都有一个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毒药呢?

  至于生物毒药,常听到的有“鸩酒”、“鹤顶红”、“牵机药”。

  鸩酒是用鸩鸟羽毛浸泡制成的毒酒。鹤顶红顾名思义,就是丹顶鹤头顶上那块红色肉瘤里提取的毒素。

  根据影视剧的描述,中了鸩酒与鹤顶红的毒,发作起来很快,除了还珠格格里那个被蝴蝶吸出鹤顶红毒液的香妃,很少看到有生还的剧情。

  注意文史君的措辞,影视剧!剧情!!

  正儿八经的历史记载中,压根儿就没有确切被鸩酒和鹤顶红毒杀的案例。所以这两款毒药,估计只是古人的艺术创造,搞出“饮鸩止渴”这类词,有那么个主观的意思,并不一定是真实。

  好比“狼狈为奸”,狼群的活动规律,跟狈压根没关系,奸什么奸?骂骂人的话罢了。

古代皇帝吃饭都有一个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毒药呢?

  但是,有关牵机药的使用,历史上可就有个大人物,是的的确确死在宋太宗赵光义赐予的这款毒药上面。

  他就是南唐后主李煜,因为李煜有名,跟着毒死他的牵机药也变得有知名度起来。

  牵机药,就是中药马钱子,服食后会导致人体剧烈抽搐,过程十分痛苦,整个人头部和脚板勾在一处,形状像“牵机”,所以得了个牵机药的外号。

  北宋的牵机长啥样?没概念,大家就想象成餐桌上大虾,被煮熟后弓起的样子吧。

古代皇帝吃饭都有一个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毒药呢?

  还有一些动物毒素,比如蛇、蝎子、河豚,古人获取起来也不难。

  但是,这些动物毒素本质上是一种蛋白质,一经加热就失去了活性。

  现在有道广东粤菜“蛇咬鸡”,是让毒蛇活活咬死公鸡,然后把蛇和鸡的肉一块儿炖煮,据说吃起来十分鲜美。为啥食客没中蛇毒?因为经过这么一煮一炖,蛋白质毒素早就已经被破坏了。

  但也不是所有动物身上的毒素,都能高温去除活性。就拿河豚来说吧,每年因为嘴馋死于喝河豚汤的,还不在少数。

古代皇帝吃饭都有一个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毒药呢?

  了解了以上古代几款毒药的特性,咱们再来讨论阴谋家给皇帝下毒的可能性,思路就十分清晰了。

  皇帝的食物安全保卫工作,是一套十分完备的标准化制度,旁人极难从中找到漏洞下手。

  先说人,这些直接服务于皇帝饮食起居的御厨、太监、宫女,都是经过层层筛选,不仅家世清白,就连长相、性格、忠诚度等方面也有诸多考察,用人关把得很严。

  再看食材特供和采购,那是相当的严格,河豚、死螃蟹、毒蘑菇啥的,第一关选材就会被刷下来。

  到了御膳房内,进入煮饭烧菜环节,每个御厨专门负责一道菜,边上还有太监跟着监视,不太可能有下手的机会。而且跟现代食堂留样制度类似,给皇帝吃的饭菜,也会保留一份样品,以便出了问题后追根溯源。

古代皇帝吃饭都有一个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毒药呢?

  接下去,就是清宫剧里太监手盆食盒排成长队的情景,皇帝的餐桌旁还有一个太监唱菜名,蒸羊羔、蒸鹿尾、烧花鸭、挂炉烤猪......

  搁在慈禧那样动辄一顿饭100多道菜的主子,没点记性和顺口的嘴巴,还真干不了这差事。

  这些菜,事先要么装在银盘里,要么会插上银牌或银针。作用嘛!就是通过银器遇到硫化物会变黑的化学属性,来试探菜品里有没有被下毒,首当其冲的就是砒霜。

  砒霜,化学成分是三氧化二砷,完全提纯的情况下,是不会与银产生任何反应的。但古代提纯技术有限,总归会掺杂进一些硫化物,这样银针测毒就有了科学依据。

古代皇帝吃饭都有一个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毒药呢?

  这时,“尝膳太监”就要下筷子了。

  太监尝完到皇帝开吃,中间还要隔些时间,一旦试吃的太监身体感觉到异样,满桌丰盛的饭菜,就到不了皇帝的嘴中。

  剩下的,就是六扇门、东厂、警衣卫、内务府、粘杆处的事了。

古代皇帝吃饭都有一个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毒药呢?

  那慢性毒药呢?那种尝膳太监吃了短时间内察觉不出异样的,或者那些需要长时间服用才会毒死人的毒药呢?

  别低估古人的智慧,人家皇宫早就防着这一招了!

  皇帝吃饭,都要摆上满满一大桌,不光是显摆皇家的排场,更重要的是增加下毒者的难度。总不能把一百多道菜,全给下一遍毒药吧?

  而且,皇帝的饮食爱好,在宫廷里是要严格保密的。

  后来,为了掩盖皇帝的饮食偏好,清朝宫廷里还出现了“每道菜最多吃三口”的规定,吃过三口,这道菜按规矩十天半个月之内是不能够再上桌的,防的就是给人依照皇帝口味“精准狙击”。

  汇总一下,毒药药理、御膳制度、皇帝自我克制,都在最大程度上杜绝了给皇帝下毒的可能性。

古代皇帝吃饭都有一个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毒药呢?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以上防毒措施只适用于“实权”皇帝。

  历史上中毒而死的皇帝,晋惠帝司马衷吃的毒饼,被宋太宗赵光义牵机药赐死的南唐后主李煜,辫子里测出大量砒霜残留的光绪,以及被日本人毒死的李氏朝鲜高宗李熙。

  他们都有个共同点——没有实权,性命被别人拿捏在手中。

  被毒死,结局说不定还算是好的,毕竟下毒的人或顾忌舆论、或不想背负骂名,还下了点功夫搞这么出掩耳盗铃的套路。

  至于搁在赵高与秦二世、司马昭与曹髦、宇文化及与隋炀帝杨广,就直接白刀子进红刀子出了。这对受死的皇帝而言,可就太扎心了!

  想要慢性毒杀皇帝,何必下药。直接叫他修仙吃仙丹不就行了吗,这可是我国古代皇帝的优良传统...

  言归正传,对于古人来讲,吃了之久等几个小时才毒发,这已经算是很慢很慢的毒药了。几乎不存在那种自然调配的,可以花上半年让人慢慢死亡的药,即便现在也少。实在要说有,水银就是最典型的一个,那么在古代,哪一种宝贝里面水银多啊?

  还是仙丹啊,道家祖传秘方,汞是不要命地加啊。

  其实古代皇帝的“御膳”,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就因为防毒、试毒一系列事情,皇帝能吃的东西就不多,每每还要晾上几个小时,毫不夸张地讲,自古以来没有几个皇帝能顿顿吃上热乎的。

古代皇帝吃饭都有一个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毒药呢?

  自古以来,被毒死的皇帝有很多,但是在饭菜里下药被药死的几乎没有。

  天子食餐称为“御膳”,这个御膳可不是轻飘飘的两个字,有的人觉得,御膳房就是山珍海味多,然后全国各地的大厨多,能给皇帝弄得出很多别人吃不到的,没吃过的东西。

  事实上并非如此。凡是关于封建帝制的,每一个本来普通的东西,都能变得十分复杂。

  “御膳”的一系列制度,非常繁琐,而且每朝每代都有在改变就和唐代以来,再到宋代,官制和兵制的改变一样,与时俱进,也越来越人性化。

  为什么说人性化?难道之前的就不人性化吗?

  是的,老早老早以前,皇帝吃顿饭简直堪称虐待,虐待皇帝也虐待自己人,例如周代:

  “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饮用六清,馐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瓮”?

  有人一看,我的天呐,吃几十个品种,这还不人性化,这还叫虐待?

古代皇帝吃饭都有一个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毒药呢?

  写出来品种的确是丰富,御膳程序也华丽,但问题就是,这玩意记在《周礼·天官》之上。周代的宫廷御膳,一共涵盖了22个单位,将近2300个工作人员,你说,作为吃饭的那个家伙,他紧不紧张。

  关键是他紧张还不能反抗,因为这是“礼”,就是孔子天天呼喊的那个“礼崩乐坏”的那个礼。你周天子喜不喜欢吃我不管,但你一定要吃,工作也一定要做。你换谁来,一顿弄上百八十个菜,全是自己吃,他也难受啊。

  而这2300个人里头,就有好几十个是试毒的。

  吃完了在皇帝面前坐上几个小时,没嗝屁皇帝就可以吃了。你也别管皇帝愿不愿意,反正工作就是这样,配合一下,不配合的话就是反礼,呵呵,反礼就是很麻烦的事情咯,传出去就是说这个天子反天。就连秦始皇那么牛轰轰都要搞个玉玺“受命于天,既受永昌”呢。

  而中原天子的“餐桌革命”大概是从南北朝的时候开始的。因为那个时候皇帝命短啊,当傀儡的傀儡,更倒霉的,人家两句话不和就砍了他,加上这个阶段,游牧民族大量涌入,也带来了他们的饮食风俗。

  中原皇帝看了则表示:御厨,我要吃那个!

  正是这种社会环境,皇帝逐渐摆脱那种束缚。可话说回来了,该试毒的还是要试毒,不可能说不试毒,这很危险。游牧王朝中,光是历史有记载的,被毒死的胡人皇帝就有二十个左右,他们是真的一点都不防的。

古代皇帝吃饭都有一个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毒药呢?

  所以等到中原的物质生产水平饱满以后,御膳制度大概出现了这样的流程,简单来讲分三步:

  1、宫廷养殖、种植,或是采取特贡渠道,食材全天然,而采购人员官职极高,例如各朝各代鸿胪寺。

  2、御膳坊所有工作人员需要背景干净,高薪养廉,并且把对方家人全部绑定在朝廷,以免内部腐败从而下毒。

  3、正常御膳一般都要几个贴身太监试毒,等到几个小时之后再吃。实在想吃热乎的,就让贴身太监去御膳房守着,从食材处理到烹饪好,全程监视。

  这一套下来,皇帝几乎风险极小,与其想要药死他,还不如直接去暗杀他更方便一点。

  现代我们经常听到各种食材“相冲”的信息。

  其实饮食杀人这种事情是存在的,与其说饮食杀人,还不如说是一个人长期食用对自己不适合的食材导致身体出现问题。

  那么古代皇帝会不会面临这样的情况呢?

  还是那句话,上千号人围着皇帝的吃饭问题打转,怎么可能没有人研制出菜单呢。所谓食材的“相冲”,这个说法其实开始来自于我们中医,古代皇宫里有着“太医院”,是为全国最高规格的医疗机构和组织。

  太医其实也有着给皇帝开菜单的义务,而且和我们现在吃食堂一样,一个星期七天不带重样的,如果太医不允许你皇帝那样吃,那皇帝也是吃不到的。

  其实御膳,到了唐宋时代后,逐渐就放松了许多,这与社会商业发展起来了有关,饮食不再像周代一样那般神秘。在神秘的时代,杀人于无形是可能的,但在普遍的时代,却是没有杀人的吸引力。

  例如唐代,唐代是一个经常搞皇宫盛宴的时代,宴请百官、胡人,场面十分丰富:

  唐御厨进食用九飼食,以牙盘九枚装食于其间,置上前,并为之“香食”?

  这个其实就有点类似于自助餐了。

  皇宫宴席,把菜品摆放出来,可见这个时候饮食方面的阴谋论是没有市场的。因为一旦出现过御膳事故,相信没有皇帝还敢这样玩。

古代皇帝吃饭都有一个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毒药呢?

  而到了宋代,那饮食就是更加自由了。

  例如宋仁宗赵祯,他半夜肚子饿了想吃羊汤,这种想法意味着他的饮食已经比以前苦哈哈的周天子自由得太多了,虽然后来他想省下一只羊没有吃。

  此时的北宋汴京,正如《东京梦华录》所记载的,那般繁华。这个时候皇帝的饮食宽松到什么程度,他都敢让人出去打包了。汴京夜市的美食是很多的,那些是御厨弄不出来的味道,虽然没有史料记载,但相信北宋皇帝们肯定是偶尔吃吃宵夜的。

  再到南宋,宋高宗赵构直接带火了鱼羹,作为太上皇他比任何一代皇帝都要孟浪,直接上街头吃,觉得好吃还打赏,怕别人不知他是官家一样,即便如此,官家都是活到寿终正寝,没有在外面发生过食物中毒的现象。

  最后再来说说慢行毒药。

  其实几乎没有人在御膳里搞慢性毒药,那是因为自古以来皇帝就有吃仙丹这个“好习惯”

  最早可追溯,吃仙丹比较厉害的理应是始皇帝陛下了。

  秦始皇打开了封建王朝的大门,但是也引领了吃仙丹的习俗。最重要的是,每朝每代都不缺少炼丹的道士。在秦代是徐福这些方士,到了后来,道士越来越多,封建统治者信奉道教,艰辛修道成仙,要说谁吃的最多。

  几位唐宋明清皇帝笑了笑,并没有说话。

  但是仙丹里面主要分成是害人的,除了汞之外,还有大量的金属元素。

  在古代,仙丹其实并不叫仙丹,而叫金丹、银丹,之所以冠之金银的名字,不是因为他们代表着金银的价值。而是真的炼出来就是金银的颜色。古人相信:

  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

  是的,其实吃仙丹,这些统治者阶级就是为了吃那几口金属,想要长命百岁。不是那些道士故意毒害这些皇帝,而炼这个丹,这些皇帝就是想吃一口热乎的“毒”。

古代皇帝吃饭都有一个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毒药呢?

  而关于水银,也就是汞的记载:河上姹女。

  古人把这个水银捧上了天,他们知道水银有毒,但是有道士会出来说,那是那些人不会炼,所谓五行相生相克,最毒的东西,同样也可以制作成最补的东西。

  这种话谁信了呢?

  唐朝的李世民、宋朝的赵恒、明朝的朱厚熜,他们表示都信了,其中这个赵恒信得最夸张,还把仙丹赐给寇准,准备君臣一起成仙。

  只要不要命地忽悠,妄想长生的皇帝都能自杀而亡,比起在御膳里下药,那这可真是简单得太多了!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古代被毒死的皇帝并不少,但多是被权倾朝野的大臣、谋划夺权的叔兄所害。可以说只要实力允许,想毒死君王并不难,根本用不着慢性毒药。真正用上慢性毒药的,多是为皇帝求长生的术士,他们利用皇帝的欲望,提供含有重金属的丹药,导致皇帝出现神经紊乱,晚年昏聩的现象,尚不至于危害生命。

  永嘉元年(145年),汉冲帝病逝后,权臣梁冀拥立年仅8岁的刘缵为帝,即汉质帝。质帝看不惯梁冀的飞扬跋扈,当其面还说出了“此跋扈将军也”,梁冀担心小皇帝长大后难以掌控,遂于本初元年(146年),派亲信在汉质帝食用的饼中下毒,将其毒死。

古代皇帝吃饭都有一个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毒药呢?

  西晋时,司马伦在政治斗争中,先借皇后贾南风之手废了太子司马遹,后又过河拆桥,率太子旧部和齐王司马囧起兵杀了贾南风及淮南王司马允,继而逼迫晋惠帝退位,自立为帝。这件事就引发了著名的“八王之乱”。司马伦在战乱中难以掌控局面,被迫退位,又迎接晋惠帝复位,退居金墉城。梁王司马肜上表奏明司马伦父子的叛逆之罪,于是司马伦被赐“饮以金屑苦酒”而死。

古代皇帝吃饭都有一个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毒药呢?

  延昌四年(515年),宣武帝去世后,年仅六岁的元诩继位,权臣元叉、母后胡氏相继擅权乱政,大失人心,北方爆发六镇起义,国势日衰。武泰元年(528年),元诩不满胡太后专权,密诏晋阳军阀尔朱荣进京勤王。密诏外泄,胡氏阅后大怒,元诩遂被其毒杀,时年十九岁。

  这个时期还有如北魏节闵帝元恭被高欢毒杀;北魏孝武帝元脩被宇文泰所毒杀;东魏孝静帝元善见被高洋所毒杀;西魏废帝元钦被宇文泰毒死。宇文泰的儿子宇文毓于武成元年(559年)称帝,是为北周明帝,次年四月,宇文护命李安乘宇文毓进食之机在食物中下毒,宇文毓又被毒死于延寿殿。

古代皇帝吃饭都有一个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毒药呢?

  此类皇帝被毒杀的案例都有一个共性,即幕后主使都位高权重,或者就是宗室成员,具备夺权的资格和能力,所以毒杀皇帝看似阴谋,实则阳谋,无需遮掩太多。除了这些史料明确记载的案例,还有如唐哀宗李柷被朱全忠鸩杀,唐中宗李显被韦后和安乐公主李裹儿合谋毒杀,南唐后主李煜被赵匡胤毒杀等等存疑案例,这些都说明毒杀皇帝是真实可行的,并非不能做到。

古代皇帝吃饭都有一个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毒药呢?

  若非位高权重,拥有毒杀皇帝的能力,最容易给皇帝“下药”的就属宫廷术士了。古代由于科学水平的局限性,出现了很多追求长生不老术的皇帝,秦皇汉武这样的千古一帝也不例外。这些“不老术”多以仙丹秘药的形式存在,所以很多皇帝进入晚年后都会“病急乱投医”,吃一些仙丹秘药,乞求长生。

古代皇帝吃饭都有一个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毒药呢?

  我国古代医药著作《神农本草经》中就记载过一些丹药配方,其主要包含一些玉石成分,如玉泉、丹沙、水银、赤石、黄石、白石、黑石脂、太一禹余粮、禹余粮、雄黄等。今天的科学验证,这些矿石成分中很多都是有毒有害的,比如水银,其具有神经毒性,会伤害大脑和神经系统,且对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也有不良影响,并可对心脏造成长久损害。

古代皇帝吃饭都有一个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毒药呢?

  宫廷术士炼制仙丹往往就是以上述矿石成分加以辅料制成,辅料基本上就是“见效快”的壮阳药材,皇帝吃了后精神状态太提升明显,故而坚信仙丹的功效。加之上文提到的矿石材料,如铅和汞,这两种东西在剂量小的情况下确实能让人容颜改善,给人造成“返老返童”的假象。如今的化妆品中也常用铅来增白皮肤的效果。但铅和贡摄入过多就会导致中毒,尤其是对神经系统,血液系统,消化系统的影响极大。

古代皇帝吃饭都有一个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毒药呢?

  我们在影视剧中应该看到过,一些帝王明君,到了晚年也会出现易怒、暴躁、弑杀、神经恍惚的行为,这些其实就有仙丹中毒的影响。宫廷御医是可以诊断出这些不良反应的,只不过帝王晚年对仙丹秘药的执迷,使御医不敢轻易发言。

古代皇帝吃饭都有一个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毒药呢?

  明朝的“红丸案”其实也有这个因素,内阁首辅方从哲按照太医的嘱咐,恳请皇帝静心调养,可泰昌帝急于治病,说“太医院一帮庸医,朕信不过。”方从哲无奈,只能回应“臣当传檄天下,广召名医。”所谓名医,无非就是嘉靖帝时期兴起的道术仙方。他推荐李可灼上呈红丸,泰昌帝服下后确实立竿见影,方从哲也被赞为“忠臣”,可当日下午复进一丸后,泰昌帝便暴毙而亡,这也造就了一桩大明疑案。

  以上所说的毒害皇帝都是有前提条件的,或是实力上掌控了帝王的生死,或是利用了帝王乞求长生的心态,除此两种情况,欲以下犯上,阴谋毒害的难度就相当大了。帝王膳食总会做好预防措施,这种措施随着时代的发展愈发严苛,可以看做是不断升级的过程,清朝时“防毒术”算是发展到了顶峰。

古代皇帝吃饭都有一个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毒药呢?

  清朝的防毒术主要包括:皇帝的用餐地点不固定;菜品繁多且皇帝一菜不食三口,令图谋不轨者抓不住帝王的喜好;帝王膳食有专门的“试菜太监”;御膳房的伙夫实行责任倒查制;有针对性的使用银器餐具,每餐必等半刻钟方可进食,以便观察银器餐具有无变化。

  如乾隆十二年,内务府档案记录过乾隆帝的膳食地址,九月三十日辰初,弘德殿进早膳;十月一日于重华宫进晚膳,“下午茶”则是在养心殿。这就使图谋不轨者难以在用膳地点作案。

古代皇帝吃饭都有一个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毒药呢?

  据《清会典》记载,皇帝一日两餐,每餐48道菜,皇帝吃哪道菜都得看心情,而且皇帝并不能甩开膀子吃,按照皇帝饮食的规定,每菜不可食过三匙,也就是说即使皇帝非常喜欢一道菜,也不能吃超过三勺。这个规定有种解释是不让皇帝喜好对外泄露,以免有针对性的下毒,但这个解释过于牵强,其主要作用应当还是保证皇帝的营养均衡,另外就是防止某种食物被下毒后过量吃入,难以抢救。如果皇帝进食某道菜三勺以上,太监会立即通知撤菜,且往后的半月内不会再让御膳房做这道菜。

古代皇帝吃饭都有一个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毒药呢?

  说到御膳房,这里得监管极为严格,每眼灶台由3个人负责,1人配菜,一人掌勺,1人打杂,由内务府造册对应,3人相互监督各自的工作。御膳的制作皆为两份,一份做菜样临时留档,做菜的人员名单与之对应留档,另一份才会传至皇帝面前。炒菜、盛菜、传菜的过程都有御膳房太监监督,所以想要收买御膳房的厨子下毒,需要买通整条“生产线”,这种人员分工、留档的制度,也完全可以做到“责任倒查”,谁出了问题,可能就是灭族的大罪。

古代皇帝吃饭都有一个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毒药呢?

  “银西洋热水锅二口、有盖银热锅二十三口、有盖小银热锅六口、无盖银热锅十口、银锅一口、银锅盖一个、银饭罐四件、银盖碗六件、银钟盖五件、银錾花碗盖两件、银匙两件、银羹匙十三件。”——《御膳房金银玉器底档》

  再说皇帝用膳的餐具,其中大部分都是银质器皿,这种材质主要针对含有硫化物的毒药,如砒霜,会使银质餐具发黑,所以停菜半刻钟的规矩就是一种验毒程序。若是瓷器餐具,则会插入一根半寸宽、三寸长的银质牌子,这也是验毒的工具,与银质餐具功能一样。除了器具之外,侍膳太监也要为皇帝验菜,也就是先尝一下菜品是否有毒,所以溥仪曾在自己的著作中说过,他当皇帝时就没吃过一口热菜,停菜验毒,尝膳验毒过后,御膳也就凉透了!

古代皇帝吃饭都有一个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毒药呢?

  综上所述,古代皇帝饮食必然会有防毒措施,但若是权臣、宗室的实力强于皇权,下毒就只是给皇帝一个体面的死法。而“”想要谋害皇帝,最捷径的办法就是通过炼丹术士,他们是牢牢抓住了帝王喜好的群体,唐朝21位皇帝中,太宗、高宗、宪宗、穆宗、武宗、宣宗都曾痴迷丹药,他们的死亡也被很多学者认定为“服丹过量”,这里是否存在政治阴谋就难以知晓了。帝王饮食的“防毒术”发展至清朝可谓是无懈可击,慢性毒药虽然存在理论上的可行性,但菜样留档,炉灶留名的责任倒查体系会使下毒者付出沉重代价。所以有清一代,也只有光绪帝的死亡存疑,因为他得罪的是大清朝最权势滔天的慈禧太后。

  

太监:皇上,这道菜奴才吃了,没毒,您看看,我这不还活蹦乱跳呢么?

  皇上:小太监,我相信你,那我也吃了哈~~~

  三日后......

  太监:不好啦,大事不妙了!

古代皇帝吃饭都有一个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毒药呢?

  这个镜头还是蛮滑稽的,但是如果非得把我刚才所说的这个情景模拟成真实的历史现状,非常抱歉地告诉大家,在整个华夏历史当中好像没有出现。即便出现了,也因为保密原则,让我们普通人无法接触到,当然,光绪皇帝是个例外。

  那既然有一个例外,保不齐就有两个例外,但是在这中间我们会发现一个巨大的bug和漏洞。

古代皇帝吃饭都有一个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毒药呢?

  那我们不妨假设一下,这个药是慢性的,或者一个太监再坚持坚持忍个三五分钟能够忍受得了的话,那么这种毒性的物质可能就直接被皇帝吃掉了。皇帝和太监吃饭的时间差不能差得太长吧?

  比如一盘热菜太监吃完了,皇帝刚要吃,太监说不行,这个是最毒的毒药啊,可能会有三天的冷却期,请皇上三天之后再来吃吧。如果到时候我还活着,那你就可以吃,没有任何的毒,那皇帝估计就崩溃了。不要说三天,在那个年代,又没有冰箱,又没有化学检测仪,三天之后估计都馊了。

  而即便是在武林外传当中,郭芙蓉买的那种砒霜,其实理论上来说,在最短的时间之内也根本无法要人性命,中间会有一个很大的缓和期。因为这其中涉及到化学领域了,一来我不太理解,二来不太理解的东西可能也解释不清楚。

古代皇帝吃饭都有一个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毒药呢?

  但简而言之,在古代的时候想要研发出一种毒药,这种毒药吃了之后几分钟没有什么问题,几个小时之后或者几年之后给自己身体带来巨大损失,难度虽有,但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大。那么如果太监每吃一盘菜,需要再等三年甚至5年的时间,才能够把这盘菜继续给皇帝吃,那不就是天方夜谭吗?

  皇帝等也等不起啊,常规情况下太监先吃一口、再吃一口、再吃一口,没什么大问题,那就得紧接着该皇帝吃了,让皇帝守着那么多饭菜,一口都不吃,那不是难为人家吗?

古代皇帝吃饭都有一个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毒药呢?

  那有人就说了,既然太监尝这个东西根本就不是为了尝有没有下毒,那么这个太监吃与不吃也就无所谓了。恰恰相反,太监必须吃,因为只有太监吃,皇帝才能放心吃,为什么呢?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试一下冷热。

  一些情况下,皇帝不知情的某些名吃小菜,突然端到皇帝面前,不知道冷热,那么突然下一大筷子,凉点还好,大不了闹几天肚子,可如果太热直接把嘴烫了个泡,那就得不偿失了。严重的甚至连做饭的厨子都有可能被关进监狱,那太监在这种情况之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来判断一下菜是冷是热,是不是皇帝忌口的?

古代皇帝吃饭都有一个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毒药呢?

  第二,试一下咸淡。

  尽管理论上来说,宫廷里面的厨子都是千挑万选,是当时整个国家最顶尖的厨子,可是就算是最顶尖的厨子也有出例外的时候,就像我们拿着一支笔从0写到100不允许出一点错可能吗?当然可能,但是也有大部分人在中间的过程当中犯下一些错误。

  比如写错几个数字,厨子也是人,也会有犯错的时候,而这个时候的太监就成为了保护皇帝的最后一道屏障。他们需要试吃一下饭菜,看看咸淡方面有没有什么问题。如果太咸了、太淡了,不合皇帝的口味,或者压根就不是这个菜的口味,那抓紧时间撤下去,大不了惩罚厨子一顿,不至于让皇帝难堪。

古代皇帝吃饭都有一个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毒药呢?

  第三,展现一下菜品的新吃法。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印象,最开始的时候第1次吃螃蟹,第1次吃龙虾,第1次吃带鱼,在最开始吃的时候可能我们根本不知道怎么吃,不知道这个能不能吃,皇帝每天日理万机的,也是这个样子,他多么操劳啊,不可能每天钻研食材吧?

  既然如此,上来一两道新菜,那么当皇帝不知道怎么吃的时候,太监在这种情况之下可能就会先吃一个,表面上是自己吃,但实际上是做给皇帝看的。让皇帝看一下怎么去吃,而不至于到时候突然发问,让皇帝很没面子。

古代皇帝吃饭都有一个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毒药呢?

  第四,皇家的威严。

  这一点就不多说了,类似于慈禧吃饭必须得100多个菜,类似于乾隆吃火锅必须得有四季的不同火锅一样,每一个皇帝都会有对应的小嗜好,而对于部分皇帝尤其是死要面子的或者对于皇家礼仪非常看重的皇帝,这就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甭管为什么反正就得让太监来,太监不吃菜我就不吃,碰上这么个硬茬子,那也没有办法了,只能让太监吃菜了呀。

  第一,饭菜专供。

  大家要明白什么叫做饭菜专供,比如皇帝吃猪肉,那这个猪肉必须是某个朝代的某一个特定区域,专门为皇帝养的猪。皇帝哪怕吃个大白菜,那也不是普通人种出来的大白菜,随着就能给皇帝送过去的,必须是由皇家直接掌控的,这就意味着所有的食材从上到下依次遴选,中间出不了一点差池。

古代皇帝吃饭都有一个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毒药呢?

  第二,体系完整。

  皇帝在吃饭菜的时候,会对所有的上到厨子下到太监每一个人每一个分工都做相对完整的调查和背景记录,并且把这部分背景记录捋顺了,能够捋到十八辈儿祖宗那边去。大家不要觉得夸张,这就是事实,给自己做饭的那些厨子,每一个人家里都被摸了个底儿掉,就不用说其他的皇帝了。

  换句话来说,你想不开没事,你想给皇帝下毒也没事,可一旦你真的这样做了,查不查出来你都是个死,而且自己整个家族估计都会被灭族。

古代皇帝吃饭都有一个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毒药呢?

  第三,古代的毒药有限。

  说白了,在古代的时候工业并没有发达,准确地说压根就没有什么工业,在这种情况之下研发出来的毒药也就来来回回那么几样,而这几样宫中的太医御医和给皇帝做服务的那些人,早已经耳熟于心。

  对于某些特殊的药物那就重点防范吧,只要这几个重点防范都没有什么大问题,理论上来说就不会出现大问题。再加上所有的饭菜,所有的衣食住行都是给皇帝专供的,在这种情况之下皇帝饮食就更安全了。

  希望我的文章能够给您带来快乐、开心和解决办法,也诚挚的期望您在阅读后点击右上角的“关注”,您的认可是我最大的动力!

  答:古装剧里的“宫廷生活”桥段里,常见的一个场景就是“太监试菜”,只要帝王“到了饭点”,一盘盘珍馐美味摆到面前。皇帝动筷子前,必然有一个太监勇敢拿起汤勺,先试吃一两口,确认菜肴无毒后,皇帝才可放心享用。这奇特一幕,还被网友改编成许多“恶搞视频”,笑喷多少观众。

  那么问题来了,倘若下毒者棋高一着,下得是当时不会发作,数日后才会毒发的慢性毒药,从“试菜太监”到“皇上”,岂不全要先后凉凉?

古代皇帝吃饭都有一个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毒药呢?

  要说这“下慢性毒药”这事儿,在古装剧里也有熟悉操作。比如某部“央视古典名著改编剧”里,男主人公就得到了皇帝御赐的毒酒,但男主人公的兄弟怕酒有毒,抢先试喝了一杯,喝后却安然无恙。众兄弟这才放心畅饮,谁知几天过后各个头晕目眩,这才明白“毒酒”里是慢性毒药。可怜这一群好汉千防万防,还是这样毒发身亡。倘若这类似的“慢性毒药”,也冲着皇帝的“御膳”来一下子呢?

  其实,中国古代历史上,“被毒杀”的皇帝也从来不少。但他们要么如汉质帝、汉少帝、北周明帝、李后主那样,或沦为傀儡或亡国,在“失去反抗能力”的情况下被人毒杀。要么如唐中宗那样,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身边最亲密的人毒杀。至于想把毒药直接下到皇帝的饭桌上?放在古代历史里,这事儿的概率接近于零。

  为啥这样难?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古代皇帝“防下毒”,可不止靠“太监试菜”。就以明清年间来说,一道道“御膳”在端上餐桌后,都要先用银牌来试验,如果菜肴里掺有毒药,别管急性的还是慢性的,大多数时候都能现形,导致银牌变黑。验过之后才由太监尝菜。而且每道菜的厨师甚至役夫,都要在膳单上登记,只要菜肴出了毛病,就照着名单抓人,任谁都别想跑。

古代皇帝吃饭都有一个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毒药呢?

  而且在古代宫廷里,“伺候皇帝吃饭”也不是“几个尝菜太监厨子”的事儿,相反要建立无比庞大的机构。比如隋唐年间时,就建立了专门伺候皇帝饮食的“殿中省尚食局”,里面各类“工作人员”有两千四百多人。明代的“御膳”,更是由司礼监掌印太监或东厂太监轮流办理,还有专门负责食物检验的“司药”,清代负责皇帝饮食的“御茶膳房”,不但有一层层严密级别,更有四千多名太监,一层层严格检查。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种巧妙的毒药,想要突破这层层检验,送到皇帝的筷子前,都是几无可能。

  而且退一万步说,就算有哪种毒药,能够奇迹般闯关成功,堂而皇之摆到皇帝餐桌上,皇帝吃到毒药的几率,依然几乎为零。

古代皇帝吃饭都有一个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毒药呢?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皇帝们的每顿饭,大多数情况下都太“奢华”。就以清代皇帝为例,每天的膳食包括“盘肉二十二斤,汤肉五斤,猪油一斤,羊二斤,鸡五只……”乾隆等人每天的菜单更直观,每天的早餐就有二十一盘菜。这么多菜品,皇帝就算是饿死鬼托生的,也是妥妥吃不完,顶多夹上几筷子。绝大多数菜肴,就算经过了检验,也不过是在餐桌上摆摆样子。末代皇帝溥仪就曾回忆,他日常吃的,只是太妃派人做的菜肴,餐桌上的其他菜肴,基本都是看几眼,碰都不会碰。

  以这个意义说,古代皇帝的每一顿饭,都是惊人的浪费。只看皇帝的吃相,就知啥叫“骄奢淫逸的封建统治者”。而“太监尝菜”这份工作,看上去十分危险,其实也真是个“美差”。

  不过,虽说古代伺候皇帝吃饭的太监们,“中毒”的可能性极小,但他们“放毒”的本事,却是一代更比一代强——放腐败之毒。

  虽然古代的皇帝们,吃饭未必吃多少,但每顿饭的花费,都堪称是天文数字。这巨额的花费,也就给太监们提供了捞油水的机会。只要皇帝“吃不死”,他们就有大好的发财良机,稍微动一动手脚,财源就滚滚而来。

古代皇帝吃饭都有一个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毒药呢?

  以明朝为例,明初时宫廷饮食只需12万两白银,发展到明朝中叶时,就暴涨到36万两白银。而虚报、挪用皇帝的伙食费,也成了大家心知肚明的风气。关键是花这么多钱,皇帝还未必能吃好,皇帝日常膳食“悉下料,无堪御者”,经常被太监们以次充好,虽说“不会中毒”,却也是常吃次品。明末崇祯皇帝在位时,一次想吃米糖,御厨说要用八两银子,结果崇祯派人去世面采购,3钱银子就买回一堆。吃口米糖,不留神就被坑。

  看过太监们这类狡猾的操作,也就能明白,为什么不久后李自成攻陷北京,从崇祯上吊后的皇宫里没抄出几个钱,反而从几个大太监家里,抄出了一堆堆金山银山。这其中的好多钱,坑的都是明朝皇帝的“饭钱”。

  到了清朝中后期,类似的情况,也是越演越烈。光绪皇帝每天吃的鸡蛋,每个都要三十四两白银,闹得光绪长期以为鸡蛋很金贵。而负责皇帝吃喝的内务府,也是一代代发财,晚清几位负责皇帝太后吃喝的太监,“年收入”都在百万两白银以上。清朝亡国后,慈禧的心腹太监小德张曾控诉说,慈禧每天的开支4万两白银,半个月开支就能买下日本王牌战舰吉野号,其实这巨额花费,大多数都被小德张为代表的太监们“吃”了。

古代皇帝吃饭都有一个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毒药呢?

  可以说,一个王朝越腐败,这帮人就“吃”得越欢,而他们“吃”到最后的结果,无论在明在清,都是活活“吃”死一个王朝。“腐败之毒”的破坏力,远远大于任何一种“慢性剧毒”。

  参考资料:《慈禧在山西的53天》《明清宫廷生活:六百年紫禁城写真》《中国帝王宫廷生活》《中国的宫廷饮食》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当然,如果是慢性毒药,皇宫内层层检测有可能会忽悠过去,关键是那时候哪里有什么慢性毒药?

古代皇帝吃饭都有一个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毒药呢?

  你当是周星驰拍的《唐伯虎点秋香》呢,什么含笑半步癫,一日丧命散,七步断肠草的。古代的毒药很少,并不像各种影视剧中演的那样多,而且制造毒药的过程也是非常复杂的,一般人根本弄不出来。

  像什么鸩毒,有个成语叫饮鸩止渴,这个鸩是鸟字旁,显然是一种鸟,据说这种鸟专门吃毒蛇的头,所以,这种鸟的羽毛有毒;同样,鹤顶红也是来源于此,也是说鹤喜欢吃毒物,所以它头顶上的红顶有毒,把这个顶子弄破流出来的水剧毒;孔雀胆也是同样的道理,孔雀嘛,也是经常吃毒物,最后毒素聚集在胆那里,所以有剧毒。

  由于鸩鸟已经无从考证了,但丹顶鹤的头还有孔雀的胆,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大家,没毒,用这玩意下毒,还不如找朵五彩斑斓的蘑菇呢。

  其实孔雀胆也罢,鹤顶红也好,都是砒霜的别称,说到底,古代的毒药最常见的就是砒霜,化学名叫三氧化二砷。

  有人说,看电影上的毒王,不是用蜈蚣、蜘蛛、毒蛇、蜥蜴、蝎子、癞蛤蟆……等等的汁液混在一起,弄成剧毒,这种不是可毒死人,还没解药的那种?

  这么说吧,这种最原始的毒,能不能毒死人咱先放一边,它们的汁液味道可是大得很。而且要想达到毒死人的剂量,那用量得海了去了,试问要是放这种毒,那菜还能闻吗?

古代皇帝吃饭都有一个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毒药呢?

  有人说,正好啊,可以少放,慢慢放,让人慢性中毒?

  其实人这种生物吧,并非是身上有毒就会一直存在的,他也有消化功能啊,少量毒素很快就排出体外了,根本没啥影响啊。

  有人可能会举一部印度电影《一个母亲的复仇》的例子,说的是用苹果核把人毒傻的事。那是电影,太夸张了,若是达到毒傻人的剂量,那他得吃一卡车苹果,关键是吃多了苹果肉,它会稀释毒素的啊,除非你把苹果核提纯。

  对,这就要提到古代的提纯技术了!

  这么说吧,根本就提不纯,比如最常见的砒霜,别看纯的是五味无色,尝不出来的。但是提不纯的话,不仅有色,还有味,关键尝起来还特有味道。

  正因为如此,古代人们要想下砒霜,最好的选择是下都药罐里,为啥?

  就是因为,中药太苦了,盖住了砒霜的味道,若下到一般的饭菜里面,不用吃,闻就能闻出来。

  况且,不纯的砒霜里面是带有硫单质的,用银质的器械就能轻易识别出来,所以往饭菜里面下砒霜,并非是理智的选择。

古代皇帝吃饭都有一个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毒药呢?

  若是有人不信邪,偏偏在饭菜中下了砒霜,那么皇帝该如何来防毒呢?

  最早的时候,确实有皇帝被毒死了,比如把毒下到酒里面,利用酒的辛辣掩盖毒药的味道。这也是“饮鸩止渴”这个成语的由来,说明,毒是下到酒里面的。

  再有就是南北朝时期了,大家仔细读史,会发现真正有皇帝被毒死的,大都是这段时间。毕竟是“胡人”当皇帝,胡人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哦,叫五胡融华时期。

  这段时间的皇上变换得太快了,不够稳定,所以很多规章制度也没有健全。而且胡人豪爽,是真的不防啊,所以,前前后后二十来个皇帝因此被毒死。

  当然,他们被毒死也并非是完全不防,而是想防也没法防,因为大权已经旁落。背后自然有个主谋在场,根本不用偷着来,直接灌毒药就行,不然,一般的人去下毒毒皇帝,九族还要不要?

  后来清朝光绪帝尸检结果出来,发现他也是被毒死的,其道理是一样一样的。

  除此之外,正常的大一统皇帝,没有被毒死的,一方面吃饭的制度比较完善,另一方面,还没有人有胆量敢拿着九族开玩笑。

古代皇帝吃饭都有一个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毒药呢?

  这么说吧,大一统的皇帝,除非御驾亲征,带兵上战场,跟最亲近的将士们同吃同喝,要亲眼看着饭菜下过,否则想吃一口热乎饭,难!

  各朝各代皇帝吃的东西都是特供食品,当然也有各省大员进贡的饭菜,除非他们不要命了,才敢在进贡食品上动手脚。关于特供这个词,中国人太熟悉了,从古至今就没停息过,就差空气也特供了。

  而种植养殖啊、运输啊、采购啊、制作啊,这些人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朝廷连他们的家人都拢到一块养着防止出现问题,这些吃皇粮的高薪人员,难道吃饱了撑了拿生命开玩笑?

  等制作的时候,一个厨子做饭,三个太监看着,还会把每天谁做的什么都登记在案,当然,菜品也会留样以备不需,就跟现在大食堂留样一样的道理。

  再有就是端菜时,由太监先试吃,没事了,且用银质物品试验过没毒后,皇上才下筷子,并且每样菜吃的时候不能超过三口。

  更重要的是,皇上一次饭一百多道菜,他顶多就吃三五样,觉得大部分是不动的。当然,那些不动的菜也不会浪费,会赏给妃子,甚至宫女和太监们吃,若是这里面有毒,毒翻了一个小太监,那就是惊天大案。

  那如果一百多道菜都下毒呢?

  那这个皇上快退位吧,宫里都成毒窝了,早点退位或许能保命!

古代皇帝吃饭都有一个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毒药呢?

  所以,没有人会去冒险,种菜和养殖的时候,没机会下毒;烹饪的时候,那么多眼睛盯着也不能下毒;端菜的时候是很多太监和宫女一起端,也没机会下毒;况且还这么多试毒的方法,以及吃到有毒菜品的概率问题。

  难道真的没有办法给皇帝下毒了?

  还真有,还是慢性毒药,人不知鬼不觉,就算是毒发,也不会连累到自己。

  那就是给皇帝炼丹啊,这种玩意重金属绝对超标,吃多了铁定玩完,历史上吞食丹药中毒身亡的人大有人在。其他朝代就不多说了,即使是清朝的雍正帝,其实也是丹药中毒身亡。

  而且这种事还不是别人乱说的,是他的宝贝儿子乾隆帝自己给宫女和太监们下的圣旨:

  “皇考万几余暇,闻外间有炉火修炼之说。圣心深知其非,聊欲试观其术,以为游戏消间之具,因将张太虚、王定乾等数人,置于西苑空闲之地,圣心视之,如俳优人等耳,未曾听其一言,未曾用其一药……”

古代皇帝吃饭都有一个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毒药呢?

  真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啊!

  

古代皇帝吃饭都有一个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毒药呢?

  

古代皇帝吃饭都有一个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毒药呢?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